戴比尔斯(De Beers)公司在1947年推出的广告语“A Diamond is Forever”(中文版为“钻石恒久远,一颗永流传”)被誉为广告史上最伟大、最成功的营销案例之一。它不仅仅是一句口号,更是一次深刻的社会心理学实践,它成功地將一种碳元素晶体与人类最珍贵的情感——爱情——进行了深度捆绑,并由此构筑了一个价值千亿美元的钻石帝国。让我们一起来深入了解其背后的故事。

一、为什么如此设计:背景、创意来源与过程

(一)时代与行业背景

1、供给过剩的危机 

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,随着南非大型钻石矿的发现,钻石产量急剧增加。戴比尔斯通过整合上游矿源,基本控制了全球钻石的供应量,但其面临的核心挑战是如何创造与之匹配的需求。钻石本身除了工业用途和装饰外,并无实际功能性价值,其价值高度依赖于市场认知。

2、市场局限性与脆弱性

在当时,钻石的主要消费市场是贵族和富豪阶层,且钻石被视为可转让、可交易的资产。这导致了一个致命问题:一旦经济下行,人们会纷纷抛售二手钻石,这将严重冲击一手钻石市场的新品价格和稳定性。因此,戴比尔斯的营销战略必须解决两大问题:扩大消费群体和抑制二手市场的流通。

(二)创意来源与设计过程:

1、战略定位的转变

戴比尔斯在1938年找到了纽约的艾尔广告公司(N.W. Ayer & Son),其任务非常明确:将钻石从一种奢侈的“炫耀性消费”符号,转变为中产阶级大众市场的“情感消费”必需品。

2、洞察与联结 

广告公司的团队进行了深刻的社会洞察。他们发现,爱情是永恒的、非理性的、无价的,而婚姻则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承诺之一。钻石具有坚硬(自然界最硬的物质)、稳定(化学性质稳定永不变化)、稀有的物理特性,这些特性完美地可以作为永恒、坚定、珍贵的情感隐喻。

3、天才的创意诞生

1947年,广告公司的文案撰稿人弗朗西丝·盖瑞蒂(Frances Gerety)在一次深夜加班后,在草稿纸上写下了“A Diamond is Forever”(一颗钻石是永恒的)这句话。她当时并未觉得这是旷世之作,甚至后来回忆说“没什么大不了的”。然而,这句话却精准地击中了核心战略:

(1)“永恒” 对应了婚姻的誓言(直至永远)

(2)“永恒” 暗示了钻石的传承性,而非被转卖(解决了二手市场问题)

(3)“永恒” 定义了钻石的价值不在于其转售价格,而在于其承载的永恒情感价值

(三)中文版的精妙转化:

英文原句简洁、有力、充满现代感。而它在进入中国市场时,被翻译为“钻石恒久远,一颗永流传”。这个翻译堪称“神译”,它不仅完全保留了原意,更通过中文的韵律和意境进行了升华。

1、恒久远” 对应了“永恒”,强调了时间维度上的永久。

2、永流传” 则增添了传承、家世、纪念的意味,深深契合了中国文化中重视家族传承、寄托情思的传统,使其比英文原句更具东方哲......

温馨提示:
1、未注册账号,只能观看本篇文章内容的30%;
2、普通账号,每天仅有2篇文章的免费阅读机会哦!点击下方按钮注册账号领取免费额度!
3、VIP会员,可以无限量观看本站全部内容哦!
点赞(2302) 注册普通账号 注册成为VIP

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

暂无评论

三可案例

可学 可用 可推广

微信公众账号

微信扫一扫加关注

发表
评论
返回
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