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序言
德芙巧克力,作为全球糖果巨头玛氏公司旗下的核心品牌之一,自进入中国市场以来,便以其“纵享丝滑”的独特口感和深入人心的高端形象,占据了国内巧克力市场的领导地位。其成功并非偶然,而是一个将品牌传奇叙事、精准营销战略与卓越产品力深度融合的经典商业范例。
二、一个美丽的传说——未说出口的爱
(一)王室邂逅:1919年卢森堡的初遇
1919年春天,卢森堡王室后厨帮厨莱昂(Leonard)因长期清洗餐具导致双手皲裂,正在用盐水处理伤口时,芭莎公主(Princess Pasta)——费利克斯王子的远房表亲——主动上前关切询问。这次偶遇成为两人故事的起点。由于芭莎在王室内地位低下,无法享用冰淇淋等王室美食,莱昂每晚偷偷潜入厨房为她制作冰淇淋,两人常在月光下分享这份甜蜜,芭莎还教会了莱昂英语。

(图片来源:视觉中国)
(二)错过的告白:融化的巧克力字
1920年,为巩固卢森堡与比利时的同盟关系,王室决定将芭莎公主许配给希腊王子。得知消息的莱昂在最后一次为芭莎制作冰淇淋时,用热巧克力在冰淇淋表面写下"DOVE"("Do You Love Me"缩写),但热巧克力迅速融化,芭莎始终未能看到这行字。几天后,芭莎带着遗憾出嫁,莱昂则因心碎离开王室前往美国。
(三)美国重生:固体巧克力的诞生
来到美国后,莱昂经营了一家糖果店,同时成了家并育有一子。但家庭的安宁未能抚平他心底的创伤,1946年,莱昂看到儿子追逐冰淇淋车时,突然想起了芭莎。他决心创造一种不会融化的巧克力,经过数月研发,推出首款固体巧克力冰淇淋,并在表面刻上"DOVE"字样。这款产品迅速风靡全美,成为德芙巧克力的雏形。
(四)迟来的真相:战后重逢
1947年,莱昂收到卢森堡旧友来信,得知芭莎曾派人寻找他,但因二战延误,信件迟到一年零三天。当莱昂终于找到芭莎时,她已病入膏肓,两人在病榻前解开误会——芭莎当年其实看到了融化的巧克力,但因王室压力无法回应。这段故事成为德芙品牌"爱与遗憾"的核心内涵。
三、品牌诞生:永恒的纪念
(一)名称的双关寓意

(图片来源:德芙巧克力公司官网)
“Dove”一词,既是莱昂未能问出的“Do you love me?”的缩读与变体,象征着未说出口的爱、遗憾与永恒的记忆;其英文原意又为“鸽子”,在西方文化中是和平、爱与希望的象征,为品牌赋予了美好的正面联想。
每一块德芙巧克力上的"DOVE",不仅是品牌标识,更是一句未完的提问——它提醒着每一个握着巧克力的人:爱,需要及时说出口。
(二)与真实历史的衔接
此传说虽为品牌构建的“神话”(Brand Lore),但巧妙地与德芙的真实起源进行了嫁接。历史上,Dove品牌确实始于冰淇淋。1939年,莫西·墨菲(M.S. Murphy)父子在芝加哥创立Dove冰淇淋店,以其独特的巧克力脆皮冰淇淋闻名。1956年,他们开始生产Dove巧克力棒。1986年,该品牌被玛氏公司收购。玛氏公司将这个动人的传说与品牌历史关联,为冰冷的工业产品注入了温暖的人文情感,极大地提升了品牌的故事性与传播力。
四、“美丽的传说”对德芙企业营销策略的三端影响
这个精心设计的品牌传说,绝非一个简单的广告噱头,它深刻地塑造了德芙在产品、渠道和用户三个端的整体营销策略。
(一) 对“产品端”策略的影响
德芙将品牌故事融入产品设计,使产品成为情感载体
1. 产品命名
"DOVE"既是品牌名称,也暗含"DO YOU LOVE ME"的浪漫寓意,与中文"得福"谐音,增添文化韵味。
2. 确立核心卖点
“丝滑”传说中,莱昂的失误阴差阳错地创造出一种独特的巧克力体验。这为德芙产品奠定了“因爱而生的非凡创造”的基调。因此,德芙在产品研发上不遗余力地追求极致的“丝滑口感”(Silky Smooth Texture)。通过采用更高含量的可可脂、更精细的研磨工艺和更长的精炼时间,德芙巧克力在融化性和顺滑度上确实优于许多同类产品。其著名的“纵享丝滑”口号正是对这一物理特性的高度概括和传播,呼应品牌故事中"爱要丝滑传递"的理念。
3. 指导产品线扩展
传说的爱情主题,引导德芙的产品线向礼品化、情感化方向深度拓展。
(1)德芙心声系列(Dove Promises)
这是最直接的体现。小巧的心形或蛋形巧克力,每一颗独立包装纸上都印有一句温馨的情感语录(如“今天想我吗?”、“爱自己,才能爱世界”)。这完美复刻了传说中“无声的告白”情境,让产品本身成为传递情感的媒介。
(2)节日限定礼盒
针对情人节、七夕、圣诞节、春节等节点,德芙会推出特别设计的礼盒装。这些礼盒通常采用心形、红色、金色等喜庆浪漫的元素,将巧克力从零食转变为“表达爱意与祝福的礼物”,精准切合传说的核心场景。
口味与形态创新:即使开发新口味(如草莓白巧克力、摩卡、抹茶),也始终围绕“愉悦”、“浪漫”、“享受”的情感基调进行,确保不与品牌传说的整体调性相悖。
(二) 对“渠道端”策略的影响
传说所塑造的高端、浪漫的品牌形象,直接影响其渠道选择和陈列方式
1. 渠道选择偏向现代终端
德芙将自己定位为“大众市场上的高端品牌”(Mass Premium)。因此,其渠道策略优先选择大型连锁超市(如沃尔玛、家乐福)、高端便利店(如7-Eleven、罗森)、大型百货商店的食品楼层等现代渠道。这些渠道的环境明亮、整洁、现代化,与德芙试图传递的“优质”、“丝滑”、“愉悦”体验相契合,避免了传统杂乱批发市场对其品牌形象的损害。
2. 陈列位置强调视觉冲击
在卖场中,德芙力争位于客流密集的主通道、收银台附近的冲动购买区,以及节日期间的中心堆头。其陈列注重整体氛围的营造,经常使用统一的货架插卡、灯笼、心形装饰等,将“纵享丝滑”的视觉元素和浪漫温馨的情感氛围最大化,激发消费者的情感共鸣和购买欲望。
3. 线上渠道的情感化呈现
在电商平台上,德芙的产品详情页、 banner广告均大量运用传说相关的意象:流淌的巧克力液、愉悦享受的表情、情侣相依的场景等,将“丝滑”的物理体验与“爱”的情感体验通过视觉和文案传递给消费者,强化在线购买的决策动机。
(四) 对“用户端”策略的影响
这是传说价值体现最充分的一环,它精准地定义了目标用户并指导了与用户的沟通方式。
1. 精准的用户画像
传说的爱情内核,自然地将德芙的核心目标用户锁定在追求生活品质、注重情感表达的青年及女性群体。尤其是18-35岁的女性,她们既是巧克力的消费主体,也是情感消费的主导者,易被浪漫故事打动,并愿意为情感价值付费。
2. 情感共鸣式沟通
德芙的所有营销活动都围绕“愉悦享受”(Moment of Pleasure)和“情感连接”展开。广告从不强调巧克力的原材料或工艺(那是工业视角),而是聚焦于消费者食用后的情感状态:女孩品尝巧克力时露出的幸福微笑,情侣分享时的浓情蜜意,独自一人时的自我犒赏。这使消费者认为,选择德芙即是选择了一种愉悦的生活方式和人生态度。
3. 明星代言强化情感关联
德芙在中国市场长期采用“巨星策略”,先后邀请汤唯、郭采洁、邓紫棋、肖战等一线明星代言。这些明星的共同特质是:具有高知名度、形象良好,且被公众赋予“时尚”、“高级”、“有质感”或“温暖”的标签。他们的代言,将粉丝对偶像的喜爱(一种情感)迁移到对品牌的好感上,进一步强化了德芙“传递爱与被爱”的品牌形象,是现代版的“莱昂与芭莎”故事演绎。
五、 德芙企业发展历程佐证
德芙的真实发展历程,为其传说提供了商业逻辑上的支撑,证明了其成功是战略而非运气。
1939年:Dove品牌创立于美国芝加哥,最初以冰淇淋闻名。
1956年:推出第一款Dove巧克力棒,开启巧克力业务。
1986年:被玛氏公司收购,获得强大的资金、研发和全球分销网络支持,进入全球化高速发展期。
1989年:正式进入中国市场。1993年正式进入中国大陆市场,1995年成为中国巧克力领导品牌。在中国市场,德芙经历了从高端礼品到日常消费品的定位转变,目前是中国巧克力市场第一大品牌,市场份额高达39.8%。
1990s - 至今:在全球及中国市场持续进行产品创新和渠道扩张,陆续推出Dove Promises、多种口味巧克力、礼盒产品等,并持续加大营销投入,巩固市场领导地位。
2000s:在中国市场提出“纵享丝滑”的经典口号,并持续通过电视广告进行饱和式投放,使其深入人心。
此历程表明,德芙的成功是产品力(丝滑口感)、品牌力(情感传说)、渠道力(玛氏网络)和资本力共同作用的结果。传说作为品牌力的核心,被玛氏公司收购后进行了系统性的放大和传播,是其全球化战略中的关键一环。
六、 德芙经典广告案例剖析

德芙的广告是将其品牌传说和“丝滑”卖点具象化的最佳载体。
1. “丝带舞”系列广告(2007-2010年左右):
内容:广告中,一位优雅美丽的女性(如早期模特等)品尝德芙巧克力,与此同时,一条丝滑的巧克力色丝带在她身边、颈间轻柔地飘动、缠绕,画面唯美浪漫。最后镜头定格于她享受美味的愉悦微笑,配上“德芙,纵享丝滑”的旁白。
分析:这是最直观体现产品物理特性的广告。它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,将无法直接拍摄的“口感”(味觉/触觉),通过视觉上“飘动的丝带”完美呈现,让消费者将“丝带”的“丝滑”感觉与“巧克力”的口感直接划等号。广告氛围营造出的优雅、愉悦感,又与品牌传说中“公主”、“王室宴会”的高贵格调一脉相承。
2. 汤唯版《心随心动》广告(2010年代):
内容:镜头跟随汤唯在巴黎街头的漫步,她神情愉悦,享受着阳光、微风和手中的德芙巧克力。整个广告画面电影质感十足,配以轻柔的音乐和“心随心动,愉悦丝滑,愉悦一刻,更享德芙丝滑”的文案。
分析:此广告将品牌定位从“口感”提升到了“心境”。汤唯的知性、优雅、国际化形象,赋予了德芙更高的品牌格调。广告传达的不是简单的味觉享受,而是一种“愉悦自我、享受生活”的人生态度。这是对品牌传说中“遗憾爱情”的一种现代升华——从“为他人而爱”转变为“爱自己”,扩大了品牌的情感外延,吸引了更广泛的独立女性用户。
3. 邓紫棋/肖战版节日广告:
内容:通常在春节或情人节期间播出,场景温馨团圆或浪漫唯美,明星与家人或爱人分享德芙巧克力,传递“年年得福”的谐音祝福或浓浓爱意。
分析:这类广告深度绑定中国传统节日文化,将西方巧克力彻底“中国化”。它利用明星的巨大流量,在社交平台引发广泛传播。广告将德芙融入“送礼”、“祝福”、“分享”的东方人情场景,实现了品牌传说与本土文化的成功嫁接,是其在中国市场深入渗透的关键。
七、 德芙在中国市场的表现
德芙在中国市场的表现堪称跨国公司本土化的典范。

(图片来源:德芙巧克力公司官网)
1. 市场地位:德芙是中国巧克力市场绝对领导者,市场份额高达39.8%,远超费列罗(17.8%)、雀巢(9.7%)和好时(8.6%)。其母公司玛氏在中国糖果巧克力市场的份额达到35%。它是无数中国消费者认知中“高端巧克力”的代名词。2024年线下监测数据显示,德芙位居巧克力品类榜首。
2. 本土化策略:
产品本土化:推出符合中国人口味的产品,如绿茶味、芒果味等,并开发符合春节习俗的“新年装”、“礼盒装”。
营销本土化:巧妙利用“德芙”中文名与“得福”的谐音,在春节营销中主打“年年得福”的吉祥概念,将产品与中国传统福文化绑定,成功切入巨大的节日礼品市场。
渠道下沉:在巩固一、二线城市市场的同时,通过强大的分销网络深入三、四线城市乃至县镇市场,覆盖了最广泛的消费人群。
3. 挑战与应对:近年来,面对健康饮食风潮(减糖)和新兴小众手工巧克力的挑战,德芙也推出了减糖系列(德芙0糖黑巧)等产品,并在营销中强调“适度享受愉悦”的概念,积极应对市场变化。
八、 对行业和竞争对手的影响
德芙的模式深刻影响了中国巧克力行业的竞争格局与玩法。
1. 抬高了行业竞争门槛
德芙的成功示范了“品牌情感价值+口感差异化+巨头渠道支持”模式的威力。这使得新进入者必须在这三个维度上同时具备强大实力,而非仅靠产品本身。
2. 引导竞争维度从“产品”转向“情感”
在德芙之前,巧克力的竞争多停留在口味、价格层面。德芙之后,几乎所有主要品牌都开始讲述自己的“故事”,强调情感属性。例如,费列罗强调“豪华、尊贵与分享”,好时强调“快乐与好玩”。行业竞争从纯粹的产品功能竞争,升级为品牌情感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竞争。
3. 塑造了“礼品”消费市场
德芙在中国市场成功的节日营销和礼品定位,极大地做大了巧克力的礼品消费蛋糕,引导整个行业将节假日市场视为必争之地,并按照礼品的逻辑(包装、定位、价格)来设计产品和营销活动。
九、 对营销的启发
德芙证明,将产品与情感故事紧密结合能产生强大的品牌共鸣。其"DOVE"不仅是品牌名称,更是一个未完成的情感提问,激发消费者的情感参与。
1. 品牌故事是核心资产
一个动人的、与产品特性紧密结合的品牌故事(Lore),是具有强大溢价能力的无形资产。它能为产品赋予超越其物理属性的情感价值,建立深厚的品牌护城河。
2. 情感定位需一以贯之
一旦确立了以情感为核心的品牌定位,就必须在产品开发、包装设计、渠道陈列、广告传播、明星选择等所有用户触点上保持高度统一,持续地向消费者传递同一个信号,才能最终在用户心智中固化品牌形象。
3. 本土化是国际品牌成功的必经之路
国际品牌进入新市场,必须尊重并融入当地文化。德芙借助“得福”谐音和节日营销,成功将自己变成了中国节庆文化的一部分,这是其在中国市场取得巨大成功的关键。
4. 感官营销的极致运用
德芙将难以描述的“口感”通过视觉元素(丝带)成功具象化,是感官营销的经典案例。营销者应思考如何创造性地将产品的核心体验,通过另一种感官通道传递给消费者,形成深刻且独特的记忆点。
5. 产品力是永恒的基石
无论故事讲得多么动人,最终留住消费者的依然是产品本身的品质。德芙持续投入确保“丝滑”口感,证明了卓越的产品力是一切成功营销的根基。没有产品支撑的故事,只是空中楼阁。
综上所述,德芙巧克力的品牌故事是一个将“美丽传说”与“商业现实”完美融合的战略杰作。这个以爱情与遗憾为底色的传说,并非虚无缥缈的装饰,而是系统地塑造了德芙在产品创新、渠道建设和用户沟通上的每一项策略,使其从同质化的竞争中脱颖而出,成长为具有深厚情感价值和强大市场地位的全球品牌。其在中国市场的成功,更是展现了精准本土化战略的巨大威力。德芙的案例启示我们,在物质过剩的时代,最能打动人心、赢得市场的,往往是那些能够用故事触达情感,并用产品兑现承诺的品牌。
888
德芙,纵享丝滑,这广告听起来很丝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