免责声明:
1. 本文旨在对涉及的生意模式进行学术性解构与分析,不构成任何投资或操作建议。
2. 文中引用的案例及收益数据仅为阐释模式运作机理,绝非收益承诺,实际收益存在巨大不确定性。
3. 读者因本文内容而产生的任何商业行为,其风险与后果均需自行承担,与本网站无关。
随着全球人口结构变化、技术革命和消费观念的升级,大健康产业正从“疾病治疗”向“健康促进”转型,催生了无数新蓝海。以下是小编搜集到的其中一个在2025年极具爆发力的生意模式,以下是详细分析。

(图片来源:英国ZOE公司官网)
一、生意名称
“NutriAI+” - 个性化数字营养健康管理平台
(注:此为代称,便于后续阐述)
二、产生背景
1、慢性病高发与年轻化
中国高血压、糖尿病、高尿酸、肥胖等慢性病患病率持续上升,且不断侵袭年轻群体,传统的“病了再治”模式成本高昂且被动。
2、健康意识觉醒
后疫情时代,全民健康意识空前高涨,消费者从“吃得饱”转向“吃得好”、“吃得健康”,愿意为预防性和提升生活品质的健康服务付费。
3、技术成熟驱动
AI大数据分析、便携式即时检测设备(POCT)、可穿戴设备、基因组学及微生物组学检测成本下降,使得低成本、高精度的个性化健康数据获取成为可能。
4、政策东风
“健康中国2030”规划纲要明确强调了从治疗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,鼓励健康管理产业发展。
5、市场空白
目前市场上有健身App、减肥社群、体检机构等,但缺乏一个能整合“精准检测+AI分析+个性化方案+持续督导” 的一站式解决方案。
三、具体模式
这是一个 B2C2B 的融合性商业模式,核心是为用户提供数据驱动的个性化营养与生活方式干预服务,核心流程:
(一)数据采集(Data In):
1、用户端
用户通过平台购买或线下合作点使用家庭便携式检测设备(如血糖仪、尿酸仪、胆固醇分析仪、持续血糖监测CGM贴片),数据自动同步至App。
2、AI端
用户输入或通过可穿戴设备(手表、手环)同步日常饮食、睡眠、运动数据。
3、专业端(可选)
提供付费的高级健康检测,如肠道微生物检测、食物不耐受检测、营养元素检测等,提供更深入的洞察。
(二)AI分析与方案生成(AI Analysis)
1、平台AI引擎(NutriAI)对用户的多维数据(检测数据、行为数据、基因数据等)进行融合分析。
2、基于算法,生成完全个性化的健康方案,包括:
(1)动态饮食建议
精确到每餐的食材推荐、份量及烹饪方式(甚至能对接生鲜平台一键购物)。
(2)营养补充剂方案
根据缺乏程度和身体需求,推荐合适的营养补剂(可自营或导流电商)。
(3)运动与睡眠建议
提供相匹配的运动计划和睡眠改善方案。
(4)实时预警与调整
如检测到血糖骤升,会立即推送提醒并建议后续调整。
(三)人工督导与社区支持(Human Touch):
1、为用户匹配专属营养健康师,提供一对一在线咨询、方案解读和每周跟进,解决AI无法覆盖的情感支持和复杂问题。
2、建立垂直社群,如“高尿酸健康饮食圈”、“糖友运动打卡营”,利用社群力量进行peer pressure(同辈压力)和peer support(同辈支持),提升用户粘性和依从性。
(四)商业模式变现(Monetization):
1、SaaS订阅费
核心收入来源。用户按月/季/年付费订阅AI分析、个性化方案和健康师咨询服务。
2、硬件销售/租赁
销售或租赁家用检测设备,是获取用户和数据的关键入口。
3、电商佣金/自营产品
平台推荐或自营健康食品、营养补剂、低糖零食等,从交易中抽佣或赚取差价。
4、企业健康服务(B2B)
为企业客户提供员工健康管理解决方案(EHM),作为员工福利,这是巨大且稳定的to B市场。
四、成功案例
(一)国际对标 - Zoe(美国/英国)
由Tim Spector(遗传学家)和Jonathan Wolf(技术专家)联合创立。用户支付数百美元,会收到一个检测包,测试肠道微生物、血糖和血脂对食物的反应,然后通过App获得极其个性化的饮食评分和建议。已完成数轮巨额融资,用户口碑极佳。
(二)国内雏形 - “薄荷健康”
早期以食物数据库和体重管理工具起家,积累了巨大流量,正逐步向个性化服务和产品电商转型,但其数据驱动的精准性和深度尚有差距。
(三)“Lemon Box”
通过用户完成健康问卷,为其定制每日营养补充剂包,模式轻巧,获得了良好增长。但其模式更偏向“标准化定制”,在实时数据反馈和动态调整上存在不足。
(四)“NutriAI+”的模式可以看作是 Zoe的精准科学+薄荷健康的流量与社区+Lemon Box的定制服务的深度融合与升级版。
五、创始人背景(应当具备)
此类项目的理想创始人团队应是 “铁三角”组合:
(一)首席科学家(CSO)
拥有营养学、医学或基因组学背景的教授或专家,负责科研背书、算法模型的理论基础和临床有效性验证。
(二)首席执行官(CEO)
连续创业者或来自互联网大厂的健康业务负责人,具备强大的产品思维、商业变现和融资能力。
(三)首席技术官(CTO)
来自AI或大数据领域的专家,负责领导技术团队搭建AI分析平台、处理海量多模态健康数据。
六、发展前景
(一)市场空间巨大
中国健康管理市场是万亿级蓝海,目前数字化渗透率极低,增长天花板非常高。
(二)技术迭代加速
检测技术会更便携、更便宜;AI算法会更精准;这会使服务成本下降,体验提升,加速普及。
(三)支付方多元化
未来不仅个人付费,商业健康险公司、企业HR福利很可能成为重要的支付方,为用户的订阅服务买单,从而打破C端支付意愿的瓶颈。
(四)成为健康入口
该平台未来可以成为连接用户、医院、药企、保险、食品公司的核心枢纽,价值巨大。
七、普通人可以借鉴的地方
对于普通创业者或投资者,直接复制上述平台模式需要巨大的资金和技术门槛。但可以从中汲取灵感,切入细分市场:
(一)垂直领域深耕
不做大而全的平台,而是聚焦一个细分人群或问题。例如:
1、“孕期糖妈管理”
专门为妊娠期糖尿病孕妇提供饮食指导和血糖监测服务。
2、“痛风患者社区”
聚焦高尿酸人群,提供尿酸监测、低嘌呤食谱和病友交流平台。
3、“职场人减压膳食”
针对失眠、焦虑的上班族,提供改善情绪和睡眠的营养方案。
(二)轻资产启动
初期可以不自主研发硬件和复杂AI,而是:
1、成为服务商
代理销售成熟的家用检测设备(如CGM),通过私域运营(微信群、朋友圈)提供人工解读和饮食建议这种“高情感价值”的服务来赚钱。这是最直接、最快速的切入点。
2、内容引流
深耕小红书、抖音等平台,成为一名科普类博主,分享专业、易懂的营养健康知识,积累粉丝,然后通过咨询、付费社群或带货变现。
(三)线下结合
与健身房、瑜伽馆、轻食餐厅、体检中心合作,为他们的客户提供增值的数字化营养管理服务,你负责服务交付,合作方负责引流,分成模式。
八、核心要点
普通人要抓住的核心是 “专业信任” 和 “情感陪伴” 。即使没有顶尖的AI,一个专业的营养师凭借几款好用的检测工具,用心服务好一个小群体,也能做成一项非常赚钱且有意义的事业。从这个角度看,门槛降低了,但核心价值依然成立。
大家以为如何呢?欢迎评论区留下您的高见!
确实不错,值得研究